
借到钱以后,是否也需要“穷人的管理学”和“微经营”?和金融业如出一辙,当前的“管理产业”,包括经理人市场、商学院、咨询公司、IT产业等等,都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,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企业,尽管它们在劳动力和GDP中占据更大的份额,也更需要持久地提升管理。
最现实的问题是价格。目前的管理产业总要求一定的“最低消费”,就把小企业拒之门外。小老板即使管理不在行,多半也是由自己或亲友运营企业,倒是不用找CEO,但多少要雇些员工,稍有层次的经理人都开价很高。商学院教育的成效始终存有争议,学费却与年俱增,咨询公司更是按小时计费。
财务软件、ERP厂商倒挺积极,纷纷推出迷你版产品,IT业就流传一句笑话:小企业是公厕,谁都可以上。这些产品往往随着价格也降低性能。但小企业往往只是规模小,管理复杂程度未必不如大公司。SAP就称之为中小型业务(Business),而非中小型企业(Enterprises)。

大公司会设置复杂的管理层次,反应速度自然下降,严重者即所谓“大企业病”,因此强调向基层授权。小企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的好处,会努力加入各种商业生态,比如大企业主导的价值链,或者像“xx一条街”这样的小企业集群。
相应大企业更需要内部激励。杰克·韦尔奇(Jack Welch)言传身教“不断裁掉10%的最差员工”。在他自传的最后,记述有个服装店老板请教,自己雇了20个伙计,是否也该让两个走人。第一CEO给出了肯定的回答。这有待商榷,赏罚分明,GE这样的大公司,同时还会给予10%最优员工丰厚的奖励,而20人的小企业能提供安逸的饭碗和家庭的气氛。

幸存的小企业,极少数能成长为财富500强,大部分将固守一个稳定的细分市场,但都有管理合理化、标准化的需求。戴尔(Michael Dell)回忆他辍学创业之初,仍然保持着大学生的作息习惯,每天早上员工们在公司门口闲逛,等老板起床,不久他就将钥匙“授权”出去。授权钥匙简单,更高的需求该如何满足?
放大到企业史来看,管理学诞生于大工业/大公司时代,管理大同小异。有这样的说法,美国快餐业的老二根本不需要战略,老大在哪里开店,跟着在隔壁开一家就是了。而且普遍奉行“撇脂”战略,先经营价值最高的客户。管理产业给大公司开这样的药方,自己也身体力行。
身处大工业,小企业不能做大,就会被吞并。或者大公司将自己不屑做的事外包给小企业合作伙伴,管理产业只需设计出完美的价值链管理体系,从外部规定小企业,就不再关心其内部的经营。沃尔玛对其供应商的管理已经达到实时补充一个灯泡的精度,很多企业的内控也望尘莫及。

这些低成本价值包括管理资源。相信管理产业也会发展某种代工模式。财务软件已走在前面。1984年,斯科特·库克(Scott Cook)心疼当会计的老婆天天加班,创立了Intuit公司,定位个人和小企业财务。Intuit意为直觉,通过在可用性试验室长期观察用户体验,改进界面,普通人凭直觉就能操作。
还有一种愿景是网络型组织。如果小企业集群足够模块化,沟通足够便利,能应特定需求组成虚拟企业,实现不亚于大公司的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,事毕解散,又保证灵活性。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卡通片<变形金刚>,第一部里面有五个挖地虎可以组合成大力神。到第二部组合更是层出不穷。

同期,主要是民营企业却在很多“小”市场的国际竞争中获得隐形冠军。近年来关于职业经理

继往开来,我们对“穷人的管理学”,对中国的小企业抱有谨慎的乐观。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卡尔文·柯立芝(Calvin Coolidge)评价:“美国的事业是企业”,也许有一天,我们的领导人能够自豪地宣布:“中国的事业是小企业。”
2006.11.2
本文授权<21世纪经济报道>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