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 25, 2006

剑宗与气宗

克林斯曼(Jurgen Klinsmann)可谓功成身退,得力助手勒夫(Joachim Low)继任,也将继承改革思路。但他前脚刚走,德国足协体育指导萨默尔(Matthias Sammer)就对U18、U20国家队进行重大人事调整,被部分媒体认为在“拨乱反正”。撇开两人私交甚差的因素不谈,萨默尔公开是这样为自己的新政辩护:“培训教练员的工作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”。

这话很耐人寻味,克林斯曼当然没有闭门造车,只是实践方法不同。从美国特聘三名体能教练,配置庞杂的体能训练器材和新颖的医疗手段,都要大把银子,也在欧洲国家队中显得非常突兀。甚至有刻薄的言论称:“强大如德国,难道要靠一个根本就没有足球的国家的训练方式来复兴?”

“根本没有足球的国家”就是指美国。克林斯曼曾在美国的俱乐部工作多年,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管理德国国家队的风格。当然,世界杯刚落幕,欧锦赛还有两年,也许舆论夸大了克萨的分歧,而应视为合理的产业周期,有张有弛。但体育产业总要依托当地商业环境,还是体现了欧美在管理思想上的微妙差异。

体育体育,包括下围棋,都需要充沛体能。但也常听到人骂:“要用脑子踢球,用脑子!”说明光有体能远远不够。也许“与实践相结合”是这个意思:体能应作为教练的职能之一,但不必专设岗位。主角应当是克林斯曼这样昔日的足球业务标兵。直观来看,欧洲出身运动员的教练要多过美国。

很像金庸名著<笑傲江湖>里华山派的剑宗气宗之争。引申开来,商业上也争议已久:职业经理人还是行业经理人?可以将管理视为企业的体能。美式管理就创造了职业经理人的神话。在麦肯锡看来,好经理不分行业,不分功能,能管好任何企业,就像公理放之四海而皆准。这些企业体能教练同样要价不菲。

实际上就是在美国,这个神话通常也只适用于高层,或者干脆就是财富500强的CEO。而中低层,总是某种“行业经理人”。人事部门招聘和员工跳槽,都对行业因素重点考虑。销售、市场这类“偏管理”的职位也不同程度地体现行业特点,就更不用说研发、生产和客服这类“偏行业”的部门了。

区别在于,欧洲企业高管出身偏行业的比例要高于美国,跨行业流动也要少。在商业史的初期就不一样。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,早期的管理者不是资本家就是工程师。美国后来居上,边从欧洲输入技术,边大力推进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。老福特(Henry Ford)发明的流水线与其说是生产技术,不如说是管理模式。时至今日,在英国会计最有望升迁企业高管。法国名牌大学特别是综合工业大学毕业生先进入政府,经过二十多年仕途磨炼,以财务总监的身份进入企业。德国企业高管培养采取双轨制,一条是工程师的专业路线,一条是法学院毕业生担任跨专业的战略工作。

很难说孰优孰劣,只要能适应本地的商业环境。虽然GDP相当,但美国是统一同质的大市场,搭建跨行业的经理人平台有利于提升经济整体的效率,欧洲却小国林立,语言法制多样,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的收益就大打折扣,而是精益求精纵向的“行业竞争力”,并将管理融入其中。

美国的客户偏交易型,强调后端高效的管理支持前端高效的铺货。而欧洲的客户偏关系型,经理人跨行业流动时,只能带走管理能力,但无法移植客户关系。此外,美国发达的股市为跨行业的经理人,主要是高管,提供了考核绩效的标准,欧洲企业的融资更依赖银行,同样是关系型,银行的客户经理也更具行业视野。
即使有这些因素,行业差异还是巨大的鸿沟。同在IT行业,据说SUN和苹果两家公司都曾仓促推出不够成熟的产品,SUN的用户是专业IT人士,能够自己解决麻烦,甚至以此为乐,相比之下更看重系统整体设计。但苹果的用户是美工人员,就愤怒地投诉。说明以客户为中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不要说深层的行业理解,就是日常沟通,每个行业都像黑社会一样有自己的切口,充斥着莫名奇妙的概念和英文缩写。同在IT业,ASP既可能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,也可能是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网页。IDC是一间堆满服务器的大房子还是一家调查公司?

很多职业经理人的成功案例,也不能忽视其行业经验。郭士纳(Louis Gerstner)推动IBM向服务转型,得益于任职美国运通时培养的“IT战略价值观”。乔布斯(Steve Jobs)鼓动百事高管斯卡利(John Scully)加盟苹果,“你要么留下卖糖水,要么和我一起改变这个世界。”但苹果电脑和这种糖水的消费体验始终有相通之处。为了弥补高管所欠缺的行业经验,通常配备强大的专家团队,包括重金延请外脑。职业经理人深入沟通,把各种专家的行业经验“兑换”成对商业的意义,并加以整合。当然,这种整合有时也多余。福特曾自豪地告诉参观者一辆车有4719个部件。一个工程师后来评价:“我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没用的信息。”

这种安排也有公司政治的好处,行业经理人对原部门和专业总会有感情和利益倾向,但对职业经理人来说,Business is Business。此外,早在商学院时期就开始补课,虽然教学案例一般抽象掉行业特点,学校还是会选取几个应景行业浅入深出。但这种行业教育的效果就很难说了。“干中学”,看同学们的悟性了。

随着市场越来越细分,公司的业务领域更窄了,管理者需要了解的东西却更多了。想必这两类群体将日益加深相互学习和融合。但总的趋势是如<哈佛商业评论·知识管理>所说:企业将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,即必须培养专业人员的自豪感和专业精神,因为他们不再有晋升到中层的机会。

而新经济的很多创业者兼管理者,是另一种行业经理人。他们并非从业务线上步步攀升,而是开宗立派,改写行业规则甚至创造了新行业。有评论一定要称之为企业家,与经理人相区别。实际上有噱头的理念比比皆是,但能“与实践相结合”就没几个了。他们的成功既有自己的管理天赋,也有传统职业和行业经理人的大力辅助。中国商业二十年,也貌似培养了很多经理人。以中国之大,也许会偏重美式的职业经理人,但以国内的差异化,也许会偏重欧式的行业经理人。但实际上更多地是“政治经理人”,在内部是公司政治,在外部是政府公关,都浪费了巨大的资源。无论职业还是行业的维度都难以流动,能力更有待提高。祝他们一路走好。
2006.8.25
本文授权<21世纪经济报道>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