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29, 2009

工会启示录

通用CEO瓦格纳被政府罢免,总裁亨德森接任,在NBC访谈表示:“公司正努力避免破产,但如果不能实现削减成本和瘦身,破产将会是最好的选择。”此时正值通用百年。美国汽车工业已多年走下坡路,金融危机不过是雪上加霜。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调整,尽管如此高管难其咎。
成本中最大也最难减的一块是人力成本。2006年一项统计显示,美国汽车厂商的平均时薪超过70美元,而日系车的美国工厂只有不到50美元。这种差别“归功于”工会。美国汽车联合工会(UAM)号称“世界最有战斗力工会”,形势日趋恶化,仍不让步。因而遭到各界批评。但也有不同声音,如国内奇文<美国汽车业救助背后的阶级斗争>,颇有改革前的风骨。

要理解这个问题,可以援引一段往事。一百年前,美国汽车工人日薪约2.2美元,上午被解雇,下午就能入职其它工厂,因而普遍懒散。福特在董事会提议大幅提高工资,遭到反对。有董事嘲笑,既然要涨到3美元,何不干脆4甚至5美元。福特接受挑战,于1914年1月12日宣布,日薪增至5美元,并将日工作时间从9小时压缩到8小时。轰动一时。

左右观点,孰是孰非,为什么看起来一样的措施,百年前为桔,百年后就为枳呢?福特加薪,工人积极性大幅提高,辞职和解雇显著减少。经济学称为效率工资。所以不能单纯比较薪资的数字,与生产率挂钩才有意义。美国汽车工业的效率早已落后于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,人工实际比表面的数字还要昂贵地多。与生产率无关,应称为福利。两者有本质区别。
但另一方面,工人实际到手的现金,也没有表面的数字那么大。还包括名目繁多的福利。都是工会的“战绩”,及一些非经济权益,比如可以在生产线抽烟。从生产质量和安全的要求,都很成疑问。这些与其说是为工人谋福利,不如说是工会官僚维护自身的地位。

美国的工会运动不同于欧洲阶级兄弟更具政治性,甚至组成工党执政,而是专注经济利益。但工会组织殊途同归,最终都形成官僚机构,与大政府大企业的作风一模一样。同样深深卷入政治,只是形式间接,开展院外活动。工会历来是民主党的金主,本轮谈判UAM态度强硬,也是赌汽车业三巨头已经“大到不能死”,政府不会袖手旁观。

过犹不及。美国是过,中国则不及。国内的工资水平同样与生产率无关,但美国汽车业是无关地膨胀,国内是无关地缩水。部分学者鼓吹保持廉价劳动力的“比较优势”。中央提出扩大内需,执行中不应停留在表面的数字,而要建立工资关联生产率的机制。中国的事情往往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,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。主要防右(工资落后于生产率)的同时,也要防左。

2009.4.9
本文授权<新快报>

创业板的局

2009年3月31日,中国证监会发布<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>,自5月1日起实施,标志筹备十余年之久的创业板正式启动。办法分6章58条,对创业板上市的发行条件和程序、信息披露、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。
一年前证监会已发布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,预计在今年推出。不过正值金融危机,相当数量特别是面向出口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,联想当年主板旨在为国企解困,创业板推出的时机遭到一些质疑。有观点认为应等待形势好转。

不过凡事都要辩证看,正如韦尔奇所说:如果有媒体撰文,预言你的企业崩溃,变革会容易许多。创业板也被寄予厚望,改革发行制度。发行价格取决市场,不同于主板和中小板受“窗口指导”。及解决中小投资者中签率低、发行股占总股本比例低等问题。

另一质疑在于创业板门槛过高。暂行办法规定,准上市企业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,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并增长,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,或最近一年盈利,净利润不少于500万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,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%。

而海外创业板通常门槛较低,同时监管更严。国内对创业板一些流行看法,如高科技、中小企业,也许并不准确。理论上与主板的区别在于,分别面向成长型行业/企业-风险偏好投资者和成熟行业/企业-风险回避投资者。低门槛严监管正与这一市场特性相容。暂行办法的要求比主板有所不足,比创业板又嫌有余。

高门槛能提高上市企业的平均质量,但也会损害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益。世界大多数创业板长期交易低迷,只有纳斯达克独领风骚,原因之一在于市场主体的多寡。当然,硅谷成为创业的天堂,不仅仅因为资本,还有科技、管理、法律等综合的体制优势。从这个角度,国内对创新和中小企业的支持,创业板只是重要一环,还需要其它配套措施。

管理层之所以提高门槛,直观有历史教训,主板的配额制下,上市企业良莠不齐。更深层次反映监管的薄弱。主板的监管在透明度、连续性等均差强人意,随政策和形势摇摆。管理层也许期待通过加强“事前”来弥补事中和事后监督。效果显然有限。甚至如同“国家免检”一样,令好企业也变坏。

我们还猜测,创业板名为创业,最终却可能在做主板应该做却没做到的事。主板诞生于特定时空,对计划经济是巨大的突破,但也先天残疾。虽然逐步解决股权分置等问题,但所谓积重难返。

如今创业板可以在一张白纸画最美的图画。分流一部分企业,制度建设推广到主板。即使没有任何互动,只要建立相对更优的体制,仅仅创业板的存在,就对主板构成进步的压力。中国改革的成功模式之一,是以增量解决存量的问题。创业板也许能成为这样的一个案例。

2009.4.2
本文授权<新快报>

Apr 28, 2009

汇源并购案的权衡

2009年3月18号,国家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公司提案,认为并购不利于竞争,将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和更少种类产品,同时也挤压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。一时舆论哗然。

很多议论看似针锋相对,其实如出一辙。左右的观点,分别强调民族品牌和市场原教旨,虽然也或多或少具体分析,根本上还是价值判断。但现实的政治是利益的游戏,谋求多元利益的平衡,价值观多半时候是不太重要的依据之一,或成为利益诉求的幌子。

海外舆论叫唤贸易保护。但金融危机来势汹汹,汇源果汁(01886.HK)的市值不比当初,可口可乐如果毁约,可能要付出一定的赔偿,现在被官方否决,未必不偷着乐。网上愤青叫唤民族品牌,但消息发布,汇源股价即跌去一半,已暂停果蔬基地建设,多半心里在滴血。既是屁股决定脑袋,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。

既使发达国家,累积丰富的反垄断判例,市场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,而不是经济学的理想模型,就决定每个判例都有很大的自由度,经常受政策影响。美国政府对AT&T、IBM的诉讼都旷日持久,1982年以“没有必要”撤消对IBM的诉讼,两年后AT&T 却遭分拆。微软一度也面临同样的命运,更信奉自由市场的新政府上台后放行。

批评集中于<反垄断法>界定模糊,比如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”。美国的相关立法也清楚不到哪里去。学者苏珊娜•韦弗撰文指出,1890年谢尔曼反垄断法“并非出于企业对联邦政府保护竞争不确定性的需要,而是对操控每个市民生活的大企业的普遍敌意”。该法案语焉不详,禁止“在限制性行业兼并”。之后又通过两部反垄断法,其执行从罗斯福新政收紧,从里根时代放松。

具体到本案,我们猜测,主管部门否决的重点与民族品牌有关,但不是愤青那么抽象。资本运作不能改变,汇源品牌生长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事实。近年中央提出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型,品牌和技术是创新的两翼。不可或缺。而近年来消费品行业的外资并购,本土品牌最终都淡出。金融危机之际,就业是政策重点,消费品行业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。

还有一个可能非常重要但不宜强调的考量。三鹿危机的根源之一在于乳业的高速扩张。投资和技术能跟地上增长,外资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原奶的生产是短板,受制于自然规律,不可能突飞猛进。于是……三鹿受到内蒙和上海两大乳业集团挤压,也更疯狂。果汁的产业链结构与碳酸饮料不同,接近乳业。从这个角度,也许应该让产业集中慢一点、稳一点。

2009.3.24
本文授权<新快报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