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 14, 2006

境由心生

前几天CCTV10探索·发现栏目播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管理案例。有次有支消防队赶到火场时,看起来火势已变小,于是队员们冲进燃烧的房子作业。队长则站在外面指挥,但他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,下令队员立即撤出。队员们很奇怪,但还是执行了命令。他们刚出来,房子就爆炸了。队员们庆幸之余,都赞叹队长有神奇的第六感。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,经过调查,揭开了真相,实际上并没有第六感。当时的爆炸是由一种罕见的燃烧现象称为复燃引起地:在密闭的空间中,火焰会很快耗尽氧气而减弱,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,又会剧烈燃烧。

医学已经发现,人脑中有一个预警中心,能通过感官不停地自动“扫描”周围的环境,并与以前的记忆进行对比分析。这名队长从业二十余年,历经无数火灾,当时他下意识地观察到了一些异常:火焰呈特别的颜色,燃烧时没有声音,空气正在大量涌入房子,于是预警中心提醒了他。

救场如救火,管理者也总要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。上级随时可能传达指令,碰到擅长跳跃思维地就更惨:老板动动嘴,员工跑断腿。下级也会排队请求解决各种迫切的问题。客户有了麻烦,马上就打电话来抱怨,或明或暗地威胁要更换供应商。当然,也会第一时间这样威胁自己的供应商。

总之,可以说大部分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各种意外,越接近基层越是如此。必须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做出决策,多半都要像那位消防队长一样,只能凭经验积累的直觉行事,如果一定要有逻辑,既没有那么多精力,等到想清楚,生命和生意也都灰飞烟灭了。亨利·明茨伯格(Henry Mintzberg)就在<管理者而非MBA>一书中斩钉截铁地说:管理不是科学和专业。前者会导致管理实践出现两种机能失调:“定量计算(过度分析)和英雄主义(假装的艺术)”,后者不同于“工程学的确会运用大量的科学原理”,因此“可以在实践之前和情境之外被人传授”,但是“管理实践很少被人们编辑整理,更不用说验证其有效性了……”

而看起来彼得·德鲁克在<旁观者>一书中认为,好的管理者不一定需要管理实践,有业界同仁给德鲁克的自传<旁观者>写序时,就此对明茨伯格表示异议。德鲁克的江湖地位好比王重阳,明茨伯格像东邪,但在我看来,两位大师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一致地。

也许德鲁克的意思是未必需要“组织管理的实践”,也就是在政府或企业中当领导,但应当有“生活管理的实践”。管理无时无处不在,个人理财和职业生涯、父母教育孩子、护士照顾病人等等,都有管理之道可循。古人云: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,既是态度问题,也可以当作实践出真知来理解。实际上管理仍然是科学。人类已经能建造登月飞船这样非常复杂的工程,但由于采取标准化的零件,各种参数都人为设定平衡,也许仍然是个小系统。但对突发事件/情境的管理要求在众多不可控因素中迅速找到可控者,相比之下却是大系统。就像气象,永远无法达到物理那样精密,但并不妨碍它构成一门科学。

人类的大脑如何应对复杂的形势,科学家还知之甚少。超级计算机已能战胜国际象棋大师,但其计算方式还是很笨拙,据<中国新闻周刊>总289期报道,“所谓的‘电脑利用穷举法选择最佳应手’指的是棋局的局部……而不是通盘穷举……这就是它中盘计算超强而大局观极差的原因。”如此我们能将管理分成三层,最简单地是动作,就像消防队员练习如何使用水枪,破门而入和救助受困市民,这些都运用大量科学原理,并能在实践之前和情境之外传授。然后是情境,这就需要像那位消防队长,需要经历无数的火灾,才能发出自己也不明白,但非常正确及时的警报。

最难地却是做战略。某种程度上,战略能简化情境:虽然不能预测什么时间地点发生火灾,但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概率,从而在全城“科学”地配置消防队。但战略是由情境累积构成,情境又是由动作累积构成,对动作和情境无知无能的情况下,战略就是空中楼阁。

从这个角度,MBA教育是用动作和战略偷换情境管理,更高的EMBA还是执行(Executive MBA)?!我们更需要管理学士和专科生,能按部就班地执行规定动作,还有管理博士,具有丰富的情境经验,进入企业战略部。明茨伯格就主张将MBA分成商业(职能)硕士MB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硕士MM。

很多管理的失误也是搞混了这三层。比如用动作误导情境。有个业界的笑话,说生产线给肥皂装盒偶尔会出现空装,某外企组成一个精英团队,设计用X光照射,再用机械臂抓取空盒。但某民企没钱啊,就开一个大风扇对着生产线不停地猛吹,空盒就会被吹走,真是价廉物美。

情境也会误导动作。电影<黑鹰坠落>中有这样的情节,提醒战友和民房保持距离。人在巷战时会本能地贴着墙前进,但这很可能会要了你的命,因为子弹打中墙后会沿着墙体漂移很长的一段距离。克服恐惧,站在大街上镇静地攻击隐蔽的敌人,需要平时严加训练。不同情境也会相互干扰。几年前我访问一家制药企业时,首先问到研发,这是长期接触IT业的思维定式。东道主委婉地告诉我,国内大部分制药厂都是仿制。因为人命关天,质量控制工作最重要,次之是年审。某期<赢在中国>栏目,评委马云说:天不怕,地不怕,就怕CFO当CEO,因为只想着控制成本。

而很多人刚从普通员工升到管理者时并不太难,虽然经验直觉还有待积累,区别在于冲进燃烧的房子作业还是站在外面指挥。但升到第二层管理者,也就是下属开始有下属时,却非常不适应。直接下属每人站在一幢燃烧的房子外面,你却看不见无声燃烧的怪色火焰,只能在总部焦急地等待他们活着或死了回来。

所以战略管理层既要经常深入现场,对动作和情境温故而知新,虽然你可能已经老了,无法像年轻消防队员一样冲锋陷阵。又要在思考战略时,排除特定情境的干扰。西方管理有window manager的说法,管理者天天看窗户,既是说无为而治,也可以作为取长避短,长期和短期事务来理解。中国经济历来机会驱动,显然更接近情境管理,有很多成功案例。规则缺位,想长期打算也不可为。但是近年来,正如德鲁克所说,“直觉管理者”的日子屈指可数了。另一方面,在中层,需要越来越多积累了“第六感”的消防队长,但这不是建几个豪华商学院能解决地,需要无数企业的尸体铺就。

如同马克·塞拉西尼(Marc Cerasini)在<未来战争>一书中引用道:“人类进步的道路上满是国家的残骸。”
2006.9.14
本文授权<21世纪经济报道>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