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找到牧羊人:“我愿为您服务,告诉您有几头羊,您需要支付我一头羊作为报酬。”他调动卫星拍照,忙碌计算,报了个数,果然正确,就牵了一头走。牧羊人叫住他:“如果我猜出你的职业,能否还给我?……你是做管理咨询地。”“你怎么知道?”牧羊人回答:“第一,你不请自来。第二,你告诉我地是我已经知道的事实。第三,也是最重要地,你不懂我的业务,快把我的牧羊犬还给我,我还要靠它放羊。”
有个国内的咨询顾问有段时间总飞到南方做项目。每次客户都派司机去机场接他。他坐在车里,都非常恐惧,项目做了两周,他提出方案将整个行政部包括这名司机开除,因此他担心司机要和他同归于尽。急中生智,忽然想到,我只用两周就发现行政部多余,老板管理N年,怎么可能没有发现,原来是下不了手。既想通此理,司机也没有拼命,做完这个项目,他就辞职转行,再不做咨询。外来的和尚会念经,洋咨询也比土咨询厉害。埃森·拉塞尔(Ethan M. Rasiel)在<麦肯锡方法>里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,只是形势相反。在一家制药公司的重组项目中,顾问走访一位中层管理者,此人拿起咖啡壶倒咖啡,但手抖地太厉害,放下壶再试一次,还是不行。最后把杯子硬靠在壶边才倒出咖啡来。
我去一间熟悉的餐厅吃晚饭,发现服务生的上衣口袋多了把勺子。于是叫来相熟的亨利打听。亨利告诉我,老板最近请某咨询公司作业务流程重组(BPR)。经过两周分析,发现33.333%的餐桌就餐过程中勺子会掉在地上。服务生口袋里放一把备用勺,能将生产率提高17.365%。正说着,邻桌叮当一声,勺子掉了,只见亨利从容地给客人换上,我不禁非常佩服。
我又留意到所有服务生西裤的拉链外有根细绳,和隐形胸罩带一样的质地。亨利环顾四周,贴过来小声说:“好眼力!顾问分析发现服务生每班次平均小便5.125次,每次小便后平均花1.306分钟洗手和烘干。建议我们在那儿系上绳子,以后小便时直接拉出来,避免手接触,就不用洗手和烘干,既提高劳动生产率,又节约水电费……”我对该咨询公司更加钦佩,不过还有一点小疑问:“亨利,你们怎么能不用手把它放回去呢?”亨利又一次环顾四周,更贴近更小声说:"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解决,我是用那把勺子……”
 经久不衰的笑话往往蕴含生活的智慧,也是寓言。上面这些寓言都暗示一个根本的问题:管理咨询有什么用?拉塞尔将咨询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比做医生和病人,该说法在业界非常流行,但一点也不贴切。只有顾问自己和幼稚企业这么认为。人们被病痛折磨时,医生就像神,因为医学非常专业。但客户和咨询公司是同行,无论企业还是管理人员,在自己领域浸淫的时间绝对超过后者,很多企业内部设立咨询部门和职位,很多管理人员也有MBA文凭,甚至咨询从业经验。医生也会生病,不是转行的概念。一定套用这个比喻,相当于小医生给老医生咨询。
小医生凭什么更高明呢?医学和管理都是实践科学,极其重视经验,年轻人多半如第一个寓言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一位咨询顾问的心得,初到一家公司,如果还没有摸清这个公司到底有什么问题,就说“我认为你们公司的沟通有问题”,对方肯定点头称是。一个行业必须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。但从<麦肯锡方法>和其它一些从业者的自我标榜,看不见这个基础。
看得见地是这本书比较薄,当然书的价值不能用厚薄衡量,更充满狂妄自大和好为人师,比如“客户团队成员还必须意识到:与麦肯锡合作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。必须让他们明白,至少他们可以学到其它地方绝对学不到的东西,对职业生涯大有裨益。他们还有机会实现一场真正的变革……”
除此之外是些街知巷闻的“技巧”,如何处理信息、沟通和搞定客户等等。不客气讲,都是末技,只有结合真正的价值才有意义。攸关生死,医生态度恶劣,病人也会忍受。无足轻重,街头商贩巧舌如簧,路人不屑一顾。不仅咨询之道,管理也是整合的系统、连续的流程,整合和持续运营的职责,无人可以代劳。咨询项目通常只覆盖企业部分业务和时段。因此咨询公司主导的项目,总沦为信息孤岛,就像最后的那个寓言。
第四章居然是在麦肯锡生存,其下第16节,出差带三宝:护照、票和钱,或雨伞、太阳镜和安全套。太可笑太污辱读者了。你你可以污污辱我的人人格,不不能污污辱我的智智商。拉塞尔先生意犹未尽,三年后又攒出<麦肯锡意识>。我勉强读到一半,实在不能忍受和前一本雷同而作罢。他就职麦肯锡也是三年,这么短时间能否掌握行业和企业的真谛,不过已经比大部分咨询项目漫长多了。
管理咨询行业已存在多年,我们探讨一下更低但更强的基础。是什么让小子无知无畏?“客户的自我诊断往往并不比病人强。有时给我们的问题表达地极不清楚……许多成功企业,甚至其核心团队,都没有结构化思维……”原来这就是“其它地方绝对学不到的东西”:处理信息,注意:不是处理现实的能力。
小子的得意之处,大佬,前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院长理查德·施马伦西却很不好意思,2007年初他在<商业周刊>撰文指出:“很多批评人士认为MBA课程片面强调分析(做什么)而忽略管理(怎么做)……很多人愿意也急于解决这一问题,但都和我一样,并不是很确定该怎么做。”参考拙文<商学院何以不重“商”>。
但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或环境显著变化,确实需要立法,将隐性的知识转为可见的文字。及确定对内对外沟通的格式。这正是咨询公司的强项,或者说某种高级文秘。詹姆斯·威尔逊在<官僚机构>一书中指出:政府的绩效难以衡量,因此批发烦琐的规章,受指责时可以为自己辩护。企业的官僚机构强不了多少,看,我已经分析地头头是道,失败不能怪我。咨询公司也这样应付客户。
第二个寓言指出另一种价值,咨询公司中立。这才是内部人真“学不到”的东西,为什么客户花大钱雇佣咨询公司来告诉自己已知的事实,以及咨询业充斥各种技巧。知之(政治)为不知,不知(管理)为知之。但考虑性价比,老板为什么不在内部眷养一两头鹰犬,先放出来咬人,再杀之以平众怒,请参考历代酷吏传。或者东方朔、小说<尘埃落定>主人公这样大愚若智的角色。
这个思路还是设定政治从属于目标,是种必要的成本。但如果政治本身就是目标呢?发起项目总有某种正当的理由,也许进驻企业后才能领悟真实的意图。继续坚持名义的目标,不会有任何人支持,抽身离去?那就辜负了客户,真实的客户不是企业,而是其中的一派。部分国内咨询公司会投机,但成王败寇,谁也不能保证押中。发挥咨询的强项,用精妙的文案包装斗争手段、巩固斗争成果?息事宁人?个案也没有借鉴意义。看着办吧,这个问题已经超出管理的范畴。
拉塞尔反复强调不要重新发明轮子。麦肯锡精心维护PD(业务发展)数据库,保存过往项目和内部研究资料,供顾问查询。隐去客户名称和数据,提炼其中的管理思想。如此以咨询公司为中介,竞争对手乃至整个商业实现知识共享。这也许才是管理咨询最大的价值,比医生更贴切的比喻是知识银行。知识的自我增值能力远远超过金钱。拓展这个比喻,急于改进管理的中国企业必须明白自己该借多少,怎么花。很有技巧。例如咨询公司常派老练的顾问打单,企业可以在协议中点将,要求其参与项目全程。还会大量轮替培训新手,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人力。
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的“知本”还不够雄厚。改革只有20余年,两者都需要时间。国际知识银行的利息太高,而且与本土实践有距离。
中世纪末期,随着欧洲工商业的发展,为调剂资金时空分布的失衡,在意大利出现了银行。19世纪下半叶,美国大企业两权分离,分化出经理人。同样,随着经理人阶层的成长,出现各种管理知识银行。除了咨询公司,还要算上商学院和财经媒体。宾夕法尼亚大学1881年开设第一个商科教育项目。麦肯锡成立于1923年,<财富>、<福布斯>、<商业周刊>分别创刊于1917、1929和1930年。
财务、市场、IT,越来越多的商业职能外包给专业的会计事务所、公关和IT公司等等。这些机构同时服务多个客户,可以视为某种人力银行,活的更高级的知识银行。他们也提供咨询服务,但首先是执行者,经常执行自己建议的方案。外包合同有期限,外包业务无间断。业界有言:不见不散的项目组,没完没了的ERP。从这两层,要比管理咨询更务实和整合。
管理咨询能否实现类似的变革?企业管理团队的弹性一向逊于其它的职能部门:市场扩张的速度超过经理人的招聘和培训,市场衰退时裁员比例却更小,非主动离职者的补偿也更丰厚。企业变革必须兼顾正常运营,需要额外的人手。引进咨询公司相当于借贷,但对客户而言,顾问的可控性不如员工和外包伙伴。
听起来很荒谬。公认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,也外包了还剩什么?外包决策出自管理层,怎么可能外包自己?也许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角度思考,企业、管理和外包这些司空见惯的概念。
传统企业有明确的边界,产权经济学特别强调。但外包开始模糊这个边界,随着外包的范围越大,时间越长,结果越难界定,越强调协作的规则。关于咨询项目事前定价还是计时收费的争议,也侧面反映这一问题。或者说外包关系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。传统管理居于企业中心,整合各项职能,当边缘全部外包,也就不再成为中心。
大胆猜测,企业终将消亡,代之于某种姑且称为“小企业群”,或借用IT的术语“域”。传统企业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而新的小企业只包含部分商业职能。众多这样的单位,在其中管理职能单位的协调下,能面向特定目标,迅速组合成所需规模和效能的企业。任务完成,即告解散,面向新目标重组。Less is more,比传统企业更大更灵活。而管理单位将从今天的管理咨询公司继承诸多基因。

硅谷一向领风气之先,已经出现虚拟CXO。其中一些是自由职业者,供企业咨询,以股权作为回报。一些是咨询公司,如布伦纳(Brenner)管理集团的虚拟CXO,可能同时为六七家公司工作,期限最长18个月。
<三国演义>第三十七回写刘备一顾茅庐。进至中厅,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: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而致远。”


“一50后的导演加一60后的编剧加一堆70后的演员拍出一80后的片子。说实话我怎么看这片子怎么像黑80后的……其实是要给我们讲关于50,60,70后的那批人的故事。用80后做线索来讲述他们多有本事多成熟多理智,体现出了他们和80后的鲜明对比。我觉得要这么一想吧,这片子里的弱智情节才显得合理多了。”这个角度耐人寻味。包括同类片,多大程度分别表现年龄和时代特点?
20世纪是中国变革最激烈的一百年,两次改元:1911年清朝覆灭和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,两波大乱:1937-1945年抗战和1966-1976年文革,这四段历史造成各代知青命运的巨大差异。每个读者都可以回忆自己人生见证的历史大事。这里主要讨论世纪下半叶及对商业的影响。
柳传志于2000年交班给杨元庆(1964)和郭为(1963),也就是隔代相传。西方商业有类似的例子,1981年GE董事长雷吉·琼斯(Reg Jones)交班给时年44岁的杰克·韦尔奇。有董事提议先由另一名58岁的高管过渡。雷吉认为如果这样做韦尔奇一定走人。韦尔奇执政20年后,再传于时年44岁的杰夫·伊梅尔特。
已经神化(庸俗化?)的70后,在我们的断代史中却一分为二。70-75生人在第二轮增长期间进入职场。1995年张树新(1963)创办瀛海威,标志中国进入网络时代,世纪之交掀起创业的热潮,以60末70初知青为主力,如王志东(1967)、丁磊(1971)、李彦宏(1968)。因而将60-75划为一代,受益于改革最多。
还潜移默化了文革的思维方式,也是愤青的发泄方式。在网上看愤青泄愤,有时会恍若隔世,从这个意义上,文革仍然没有结束。有网友将75-85生人命名为“奔奔族”,理解也许流于表面。
实际上在超女中85后已经显示自己的力量,比父兄们提前出场。2005超女出人意料地成功,评头论足的都是85前,不论攻击李宇春还是解读为中性审美,都没有跳出传统文化简陋的二元价值观,实际上玉米可能最欣赏地是她的台风。
青春偶像剧都是骄奢淫逸,关键奋斗这个名字触犯众怒,主人公还颠来覆去絮叨。网友提议改名<天降强爹的幸福生活>。这暗示了典型的85前风格,迷恋行为艺术,说话做事不衡量结果,纯为表现某种精神,剧中即奋斗精神,也就是传说的装B,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发扬精神必能成功,就是传说的YY。这也许正是本剧热播的秘诀。而85后正因为更自我,才不会做给人看,工作和兴趣结合更密切,物质成就更高,但未必把奋斗天天挂在嘴边。
网友关于85后零星地评论,没什么好话,总结有两个方面:作风和态度。作风问题在<奋斗>中表现地似是而非。正因为性更开放,85后才不会吃窝边草,剧中三对男女居然吃了两次半。最后向南放弃瑶瑶回到杨晓芸身边,悬崖勒马怕只有75前干得出来,参考电影<一声叹息>,85后多半也是不吃回头草的。
两千年前有个知识青年李斯,看见厕所的老鼠又瘦弱又胆小,谷仓的老鼠又肥硕又嚣张,由此确立伟大的志向。1957年,主席寄语留苏学生:“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。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,正在兴旺时期,好像早晨八、九点钟的太阳。”
2005年8月,希望因结肠炎造成内毒素血症进而急性心力衰竭死亡。当时有摄影师记录下希望艰难地迈过一棵矮树,就此卧倒不动。这个悲剧似乎印证了反对意见。后再运入两只。2007年11月,全莉向世界激动宣告,国泰顺利产下一只雄崽,次年初被网友命名为“周小虎”。
但也许正是突出的单科优势,使全莉忽略了常识:管理要整合。她本人显然缺乏动物保护从业背景,似乎事先也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,包括技术、损益和战略。如果曾评估过,以她的营销意识,媒体采访时不会不提。有两种可能:评估将显示不可行,但对全莉而言不行也得行,或者她根本忽视这个问题。
这样的专家系统也能为项目中后期提供支持。特别是按计划,野化的华南虎将回归中国。大型猫科动物只有狮子群居。据分析由于草原地形开阔,相比丛林利于奔逃不利于突袭。自学显示出相似的方向,两只虎曾合作捕捉羚羊。如果由母狮代养,必然更加趋同。中国没有非洲式的大草原,是否需要二次野化?
最初全莉寻求在国内建立野化基地,但因“种种原因”未果。有心人都明白种种原因大多能归入官僚主义。不管你是否喜欢,这就是国情,对管理者而言,只能在限定的条件下力所能及。全莉选择远走南非,回避也是一种办法,但最终还是要回来。
还可以注意到,全莉长期任职的市场线,晋级CEO的机会要小于销售、技术等部。这既由于绩效更难量化,也是所知整体信息更少。全莉从时尚企业的品牌官向环保组织的CEO转型,暴露很多问题:缺乏技术、损益和战略意识,以及政府公关的耐心。
现在让我们用这种思路分析全莉的组织。成立时即确定保护华南虎的目标。有才能保护,所以最初致力于寻找野生华南虎,但没有任何收获。也为其它一些考察活动所证实。于两年后放弃,核心任务转变成野化华南虎,再分解,寻求在国内建立野化基地。
就这个愿望而言,无须论证,不算浪费,并且成功。希望之死也不算失败,“他”长眠在这片美丽的大地。或者可以看成消费1000万美金买个独特的体验:我要华南虎在非洲大草原上跑。做人没有理想,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?抛开动物保护不谈,既然是自己出钱为理想埋单,也不能简单地斥责。
公认企业比政府效率高,社团显然接近政府。这绝不是因为官僚和社工蠢,而是因为他们的任务更难界定,经常要实现多元甚至相冲突的目标。却无法提供企业水平的物质激励,只能用某种精神满足部分地弥补,正如本案例显示,存在偏离甚至偷换任务的危险。但经理人不要得意,随着体验经济兴起,监管强化,必将面对同样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