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v 2, 2006

穷人的管理学

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·尤纳斯(Muhammad Yunus)。这位“穷人的银行家”首创“微信用”体制,专门向传统银行不予考虑的贫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。世行中国扶贫贷款项目也有这样的口号:“给穷人一个机会,涵盖他们的能力”。这些都令人反思现行金融和慈善体制的不足。

借到钱以后,是否也需要“穷人的管理学”和“微经营”?和金融业如出一辙,当前的“管理产业”,包括经理人市场、商学院、咨询公司、IT产业等等,都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,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企业,尽管它们在劳动力和GDP中占据更大的份额,也更需要持久地提升管理。

最现实的问题是价格。目前的管理产业总要求一定的“最低消费”,就把小企业拒之门外。小老板即使管理不在行,多半也是由自己或亲友运营企业,倒是不用找CEO,但多少要雇些员工,稍有层次的经理人都开价很高。商学院教育的成效始终存有争议,学费却与年俱增,咨询公司更是按小时计费。

财务软件、ERP厂商倒挺积极,纷纷推出迷你版产品,IT业就流传一句笑话:小企业是公厕,谁都可以上。这些产品往往随着价格也降低性能。但小企业往往只是规模小,管理复杂程度未必不如大公司。SAP就称之为中小型业务(Business),而非中小型企业(Enterprises)。其次,小企业管理往往是不同地。例如,大公司的每个岗位都高度专业化,小老板和他为数不多的员工却都是多面手,但针对特定问题或情境还是有明确的分工协作,分工的程度虽浅,最难把握地是随机应变。一些从大公司开始职业生涯的创业者,表现反而不如小企业出来的人,这是很重要的原因。

大公司会设置复杂的管理层次,反应速度自然下降,严重者即所谓“大企业病”,因此强调向基层授权。小企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的好处,会努力加入各种商业生态,比如大企业主导的价值链,或者像“xx一条街”这样的小企业集群。

相应大企业更需要内部激励。杰克·韦尔奇(Jack Welch)言传身教“不断裁掉10%的最差员工”。在他自传的最后,记述有个服装店老板请教,自己雇了20个伙计,是否也该让两个走人。第一CEO给出了肯定的回答。这有待商榷,赏罚分明,GE这样的大公司,同时还会给予10%最优员工丰厚的奖励,而20人的小企业能提供安逸的饭碗和家庭的气氛。差异还体现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。相比大公司重视防范风险,小企业更强调把握机会。机会可遇而不可求,机遇又偏爱有准备的人。但迄今为止,风险管理已形成规模可观的产业,911之后更逆市上扬,而机会管理好像只有风险投资涉足,经理人和商学院还是喜欢从容不迫地讨论宏大的战略。

幸存的小企业,极少数能成长为财富500强,大部分将固守一个稳定的细分市场,但都有管理合理化、标准化的需求。戴尔(Michael Dell)回忆他辍学创业之初,仍然保持着大学生的作息习惯,每天早上员工们在公司门口闲逛,等老板起床,不久他就将钥匙“授权”出去。授权钥匙简单,更高的需求该如何满足?

放大到企业史来看,管理学诞生于大工业/大公司时代,管理大同小异。有这样的说法,美国快餐业的老二根本不需要战略,老大在哪里开店,跟着在隔壁开一家就是了。而且普遍奉行“撇脂”战略,先经营价值最高的客户。管理产业给大公司开这样的药方,自己也身体力行。

身处大工业,小企业不能做大,就会被吞并。或者大公司将自己不屑做的事外包给小企业合作伙伴,管理产业只需设计出完美的价值链管理体系,从外部规定小企业,就不再关心其内部的经营。沃尔玛对其供应商的管理已经达到实时补充一个灯泡的精度,很多企业的内控也望尘莫及。世道快变了。高端管理市场渐趋饱和,要知道,财富500强也只有500家企业。更重要地是,原先的大工业日益差异化,解体成众多细分市场,每个都能容纳一定数量小企业,并且掌握最终客户。大公司则退居二线,为众多小企业提供标准化的低成本价值,“涵盖他们的能力”。例如PC业和芯片业的代工模式。

这些低成本价值包括管理资源。相信管理产业也会发展某种代工模式。财务软件已走在前面。1984年,斯科特·库克(Scott Cook)心疼当会计的老婆天天加班,创立了Intuit公司,定位个人和小企业财务。Intuit意为直觉,通过在可用性试验室长期观察用户体验,改进界面,普通人凭直觉就能操作。

还有一种愿景是网络型组织。如果小企业集群足够模块化,沟通足够便利,能应特定需求组成虚拟企业,实现不亚于大公司的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,事毕解散,又保证灵活性。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卡通片<变形金刚>,第一部里面有五个挖地虎可以组合成大力神。到第二部组合更是层出不穷。回头看中国企业,迄今仍然热衷于财富500的排位游戏,对内不惜以行政命令打造产业航母,对外则开展连串激进的并购。也许以中国之大,做大并不难,但做强是另一回事,在管理上有所创新更不简单。此外,500强全部的工作岗位,也只能吸纳中国劳动力的零头。

同期,主要是民营企业却在很多“小”市场的国际竞争中获得隐形冠军。近年来关于职业经理人、家族企业等等的大讨论中,可以感受到这个群体热切提升管理的心情。但正规的管理产业对他们还是关注不够,更多地是一些所谓“中国式管理”、“销售圣经”之类的江湖郎中在卖力忽悠。

继往开来,我们对“穷人的管理学”,对中国的小企业抱有谨慎的乐观。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卡尔文·柯立芝(Calvin Coolidge)评价:“美国的事业是企业”,也许有一天,我们的领导人能够自豪地宣布:“中国的事业是小企业。”
2006.11.2
本文授权<21世纪经济报道>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