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v 4, 2008

中关村启示录

最近离京回乡闭关,临行前到中关村一游,回想在这里学习和工作,颇有些感慨。发乎情,止乎理,学习下中关村的商业史。据说明清时,中关村是太监的坟地,后平整耕种,建国初中科院的总部进驻。从1984年城市改革到今天,可以大致以1994年为界,分成两个阶段。现在也许要第三次出发。多年以后,一点公司政治的破事,居然上升到如何评价前十年的高度,就是著名的“贸工技”和“技工贸”路线之争,本世初还翻出来嚼。王小波评价传统文化,打过一个比方:萝卜是蔬菜,但不能说蔬菜是萝卜,最后大家只能吃萝卜樱子。技术是蔬菜,中关村的萝卜是中文信息化。

改革初恰逢美国PC业起飞,中文是象形文字,古文优雅,白话实用,但在人机界面却构成障碍。过不了这一关,我们将与世隔绝,沦为现代文盲。时势造英雄。那一代英雄,几乎都是借这个势扬名立万。号称三面红旗的联想(汉卡)、方正(排版)、四通(打字机),还有求伯君的WPS、王永民的五笔、王志东的中文之星和RichWin,甚至史玉柱的第一桶金巨人汉卡,等等。中关村背靠中科院和名校的人才和市场,很自然孕育了上述产品中的大部分,或至少在这里商业化。

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。正因为中文信息化打通中外,业界喜欢说我们提前入世,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上,国内相比硅谷没有种菜的优势,等Win95推出中文版,连萝卜也不能种了,但拥有廉价的人力和广阔的市场,相当长时期内,只能代工和代销,就点萝卜樱子下饭。

而中关村在北京市区,显然不适合代工,更只有“贸”一条路。当然,贸易贯穿中关村的历史,前十年也不例外,据柳传志说,联想除了白菜什么都卖过。但中文信息化构成那一时期的战略,就是俗称的势,贸易只是值。并且加装中文平台可以使销售极大地增值。由此能理解所谓路线之争。三面红旗的经历颇为相近,绝不是偶然。前十年种萝卜,三家都形成总经理加总工的黄金组合。第二阶段卖菜,先后都爆发人事冲突。冲突短期内各有胜负,但最终总工都退出企业。还有观点称为“知本”和“资本”之争,更是扯淡。所谓资本其实是管理者,也是知本。显示历史形成的思维定式:万恶资本家的宣传,计划经济重工程轻管理。

以往对联想、方正的评述,也许过于关注从母体继承来的硬件:客户和人力资源、技术能力等等,而忽视更软的管理。计划经济只以自己为客户,一切旨有“定数”,市场企业是为异己的客户生产,变幻莫测。因此计划经济的技术官僚,经常是市场的失败者。但有些机构,就像高校和研究所,业务天然计划性不足,机构从外部,还是派员从内部管理企业,都能借鉴研发管理的经验。

第二阶段,联想、方正成长为PC巨头,四通一直没找着北,金山坚持游击战。杨元庆接班联想后,努力种菜,但还是回去卖菜,最终并购IBM PC业务。世纪之交时,中文网络化风生水起,造就又一代英难,但中关村已经不是唯一的潮头。王志东、周泓一是村里出来地,李彦宏回国创业时落脚在母校北大旁边。

1988年成立国内第一个高科技园区,标志着政府在中关村开始有意识地推行产业战略,包括政策优惠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招商引资,等等,如今中关村已大为扩展。中关村管委会的辖区比其名称看上去大地多,还包括亦庄、大兴等地理上不相连的园区。但在我的印象中,中关村还是清华和知春路、五道口城铁和北大西门镇宇音像店之间的那一片地方。套用企业的说法,中关村园区可以分成三条产品线,其一是研发生产基地,其二是写字楼物业,其三是电子集贸市场。园区仍然拥有中科院和名校的资源,据统计,各项研发和经济指标都高速增长,二十年来翻了数倍。但增值的同时,却不复有从前那么大的势。

研发活动历来在空间上也是“知识密集”,但硅谷的技术和制度创新,使其可以分散进行。发展到今天,基础技术已相对应用过剩,而应用技术的研发要求贴近市场。长期内,在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,硅谷也将相对衰落,或者说升级成全球研发网络。我国的技术战略,包括软件和服务外包,应当是在这一网络中占据尽可大的部分,而不是闭门造车。中关村则是中国部分最活跃的节点。

在代工领域,东莞、苏州和天津滨海新区已成气候,未来还可能向西部,比如成都平原转移。滨海区在区域经济上和北京重合。北京的城市定位已经分离经济中心,专注于政治、文化和旅游。即使京郊,土地和人工成本也不具竞争力。未来可能只做少量的高端代工业务。

当年联想开张于传达室小平房。一些网站在中关村周边的小学、低档写字楼艰苦创业,另一些网站则入住国贸、嘉里的豪华单位。现在前者已经做大,后者早就不见。有分析机构将中关村列为北京继CBD、金融街之后的第三大商务核心区。三区且有一定的差异化,分别接纳传统产业豪门、金融机构和新经济企业。

集贸市场很有中国特色,商家残酷地价格战,顾客爱货比三家、斤斤计较。今天的渠道巨头当年从这里走出来,今天的门店却已经没有成长的空间。最近一篇报道<中关村崩盘前夜>,更预告了电子集贸市场的没落。不无标题党的嫌疑,但阐述的大趋势很明显。

过去十年,电子集贸市场伴随整个产业,从企业计算转向消费电子。摩尔定律已然“失效”,就是上述技术过剩的证明,产品价格不断走低。大渠道和IT、3C连锁卖场有规模效益,网店有成本优势,三面夹击集贸市场,商铺价格却逐年递增。此消彼长,迫于生计,欺诈日益泛滥,宰一个算一个,美其名曰“转型”。

兼并是所有的行业、倒闭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宿命。但从物业和园区战略的层面,是否还有别的、真正的转型之道?在下鲁钝,只想到这么一点:

据<财富>报道,苹果Cingular专卖店每平方英尺年销售额高达4032美元,远超过第二蒂凡尼Tiffany&co.的2666美元和第三百思买BestBuy的930美元。曼哈顿旗舰店“通体透明,令人目眩神迷……螺旋楼梯拥有设计专利”产品开架陈列,可自由试用。弗吉尼亚州第一家店只有1/4的空间卖产品,其余都是顾客活动区,还有一个酒吧。

相形见绌,中国现在的所谓体验店,大多名不副实。应更多服务营销和研发而不是销售。未来体验店很大很丰富,能充分展示友好的用户界面,整合的个人信息环境。拥有全线产品的大厂,提供解决方案的卖场,都有建体验店的动力。如能形成体验店聚落,堪称时尚科技的香榭丽舍大街。还可以与高校游、皇家园林游结合,令游人恍若隔世。以及举办电子竞技、科技主题公园等等。

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,个人以为,最有前景也最可行地,是中国设计。工艺设计是技术、心理、文化、产品、美术、营销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。中关村周边常年有四十万学生,这个年龄段引领科技时尚。北京千年古都,人文荟萃。都是发展工艺设计得天独厚的条件。如能形成工作室聚落,与体验店和研究所相辅相成,进化出有机的商业生态。还消费写字楼,齐活。村里的老人们会记得,贯村而过的白颐路曾是六排大杨树的林荫道。1996年为了拓宽,砍伐一空。长期跟踪城市建设,出过<城记>一书的记者王军对此耿耿于怀。后被胡亚东院士纠正:“你说的老白颐路还不够老。那条老路才叫美,石块砌路,两侧垂柳。50年代改建了……”希望有一天中关村能回归自然,与科技和人文相与为一。

在歌德(Johann W. Goethe)的诗剧<浮士德>里,土地之神吟唱道:“生潮中,业浪里,淘上复淘下,浮来又浮去,生而死,死而葬,一个永恒的大洋,一个连续的波浪,一个光辉的生长……”

2008.11.4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