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28, 2009

汇源并购案的权衡

2009年3月18号,国家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公司提案,认为并购不利于竞争,将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和更少种类产品,同时也挤压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。一时舆论哗然。

很多议论看似针锋相对,其实如出一辙。左右的观点,分别强调民族品牌和市场原教旨,虽然也或多或少具体分析,根本上还是价值判断。但现实的政治是利益的游戏,谋求多元利益的平衡,价值观多半时候是不太重要的依据之一,或成为利益诉求的幌子。

海外舆论叫唤贸易保护。但金融危机来势汹汹,汇源果汁(01886.HK)的市值不比当初,可口可乐如果毁约,可能要付出一定的赔偿,现在被官方否决,未必不偷着乐。网上愤青叫唤民族品牌,但消息发布,汇源股价即跌去一半,已暂停果蔬基地建设,多半心里在滴血。既是屁股决定脑袋,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。

既使发达国家,累积丰富的反垄断判例,市场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,而不是经济学的理想模型,就决定每个判例都有很大的自由度,经常受政策影响。美国政府对AT&T、IBM的诉讼都旷日持久,1982年以“没有必要”撤消对IBM的诉讼,两年后AT&T 却遭分拆。微软一度也面临同样的命运,更信奉自由市场的新政府上台后放行。

批评集中于<反垄断法>界定模糊,比如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”。美国的相关立法也清楚不到哪里去。学者苏珊娜•韦弗撰文指出,1890年谢尔曼反垄断法“并非出于企业对联邦政府保护竞争不确定性的需要,而是对操控每个市民生活的大企业的普遍敌意”。该法案语焉不详,禁止“在限制性行业兼并”。之后又通过两部反垄断法,其执行从罗斯福新政收紧,从里根时代放松。

具体到本案,我们猜测,主管部门否决的重点与民族品牌有关,但不是愤青那么抽象。资本运作不能改变,汇源品牌生长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事实。近年中央提出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型,品牌和技术是创新的两翼。不可或缺。而近年来消费品行业的外资并购,本土品牌最终都淡出。金融危机之际,就业是政策重点,消费品行业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。

还有一个可能非常重要但不宜强调的考量。三鹿危机的根源之一在于乳业的高速扩张。投资和技术能跟地上增长,外资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原奶的生产是短板,受制于自然规律,不可能突飞猛进。于是……三鹿受到内蒙和上海两大乳业集团挤压,也更疯狂。果汁的产业链结构与碳酸饮料不同,接近乳业。从这个角度,也许应该让产业集中慢一点、稳一点。

2009.3.24
本文授权<新快报>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