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 27, 2008

官话

2007年1月胶济客运专线开工,为维持运营,修建多条便线,事故发生于其中之一DK310,中铁二十局2007年10月-2008年3月间修建。便线的工程标准低于常规,该线又因故呈S形,设计半径400米,实际半径可能更小。3月21日晚驳接,3月23日济南局发布4240、4241号调度命令,该线临时限速。
4月23日济南局又发布154号文件<关于实行胶济线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通知>,将该线80公里/小时临时限速改为图定限速,4月28日0点起执行。4月26日发布4158号调度命令,废止此前临时限速。图定限速即运行图常规限速,显示为机车运行监控器,俗称黑匣子屏幕上的一条红色曲线。施工临时限速发车前由IC卡输入运监器。司机只能在限速内运行,否则列车将自动制动。

一些媒体显然对此报道失误,并被网站以讹传讹:“……4158号调度命令,要求取消多处限速,其中正包括王村至周村东间……何以出尔反尔,在发文限速之后又以调度命令形式取消限速……”实际上取消地不是限速而是临时,4158号命令是154号文件的补充而非中止。

媒体猜错开头,却猜对了结局。4158号只能算半个命令,与154号文件对照才能理解。据网上公布的事故调查资料(以下简称据查),该命令第一句即“根据济铁运函[2008]154号文件”云云,默认对方已收到文件。也说明并非出尔反尔。问题是,内容关联,却通过两个信息系统分别发送,我称为官话和工话系统。

前者基于权威,形如金字塔,从单一的中心下发若干单行的权线(限),每线依此类推。根据收发者地位,又分三种方式。一般下行比上行快。154号文件的文件可不简单,俗称红头文件,非常国情,正是下行的主要格式。红头突出发文单位名,名头大小,决定传播速度和下级重视程度。本次事故即提供一个案例,据查,23日文件发布,济南局调度所下载电子公文,24日调度所网站下达学习和落实文件的通知。25日9:15分召开诸工种当值班主任会议。而上行未必有时间期限和回复义务,上级甚至只简单地批示“已阅”或“知道了”。
上行和下行都是内行,即同线传播,异线则为外行,一般不如内行快。首先距离长,即使两人办公桌对桌,只要行政序列异线,就不能直接对话。当然可以私下交流,但落实只能走正式流程,先上行至两线的交点再下行。其次不重视。每人只对本线上级负责,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,强龙难压地头蛇,除非外线来头非常大,本线惹不起。

本次事故中即存在外行,报道很清楚:“北京机务段并非济南局下辖单位,根据行文惯例,济南铁路局没有把它列为受文单位,只作为抄送单位。公文应由北京局逐级传达至运输处、调度所,再到相关机务段、车辆段。”据查,事发前约两小时,济南局电务段某员工仍不知道154号文件,我们猜想,这是因为该文件针对调度而非电务,可视为某种隐性的外行。

铁路现有18个铁路局,火车数小时就能穿越一局的辖区,官话显然太慢,调度另有一套工话系统。工话的速度接近实时,内容基于合理,本次事故中限速取决于铁路工程原理,而非发布者职权。工话采用网络架构,多中心也无中心,各调度所是平等的信息源,也没有固定的边界和路径,全国是一张网,直接发送外局调度所,与经过辖区的列车建立临时的指挥关系。
两者在铁路内部的正式名称,分别是办公信息系统和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(DMIS),前者从1980年代中期分散地建设,1998年开始整合。凑巧地是,2001年初选定在全路推广的“铁路办公信息系统”1.0版标准软件,正是济南局开发。1996年开始建设DMIS,2004年一期工程开通,二期启动。

济南局提前于23日发布并抄送外局28日0点生效的154号文件,其调度所不在当天或稍后,而是26日才发布4158号命令撤消临时限速,说明全局上下对官话和工话的速度并非没有认识,留出了余量。我们猜想,铁路内部约定俗成,官话外行一般三天,最迟五天送达。上述三个时间不是巧合,而是习惯成自然。铁路的业务特点,相比很多官僚机构已经神速。

但约定俗成不是严格的制度,这次就出现例外,不知什么原因,大为延误。这是单线系统的通病,一点中断会导致全线崩溃。包括T195次,运监器数据与限速标志不符的列车多隶属北京局,说明延误发生在该局。但工话仍迅速可靠地送达了半个命令,北京机务段就像媒体的误报,理解为撤销限速并从IC卡删除,向悲剧迈出第一步。

看到这里,大家会想:如果文件和命令都用一个信息系统发布,同时延误或到达,就可能避免事故。事发次日,新任局长耿志修坦承,“济南局对施工文件、调度命令管理混乱,用文件代替临时限速命令极不严肃。”多家媒体也持此看法。事情没有这么简单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