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 27, 2008

改革

一错再错,T195次以131公里/小时高速前进。正是最困的时间,夜间视距仅约300米,司机没能看到限速标志,丧失最后的生机。约4:41分9-17号车厢突然脱线,侵入邻轨,与正常运行的对开5034次相撞……
司机因此被列为末位责任人。似乎有理,限速标志据说直径仅约30厘米,2557次和2245次列车司机都看见了。成为客车司机第一天起就必须铭记:“严禁跳车,车在人在,车毁人亡”。但对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有所了解,就能体谅。

这涉及铁路近年的改革,使员工劳动强度急剧增加,人心浮动。司机和机车以前通常只在本局管内运行,现将很多线路改为跨局运行,称“长交路”。T25次就是长交路。由此各局业务重叠,但行政还是条块分割,如同官话和工话,难免脱节和冲突。单程工作量则从百多公里五六小时,增至三四百公里十四五小时。

以前通常一组两名司机,一车两组轮值。现减为两名司机轮值。如果T25次当时有两人同值,也许能看见那个一尺见方的牌牌。而且限速曲线既是上限也是下限,称为“贴线运行”,超速罚钱晚点也罚钱。值班调度提醒T25次赶点,可能出于一片好心,或者晚点自己也要罚钱。
其他部门大同小异。据报道,在施工期间,部分调度员连续工作1天以上。而按常规,一天24小时分4班,每班两名调度员。4月30日T25次17名临时工在发车前半小时集体辞职。该列有临时工约20名,据说月薪仅500-700元。

长交路和贴线运行都服务于提速。1997至2007年,铁路六次大提速,客车平均时速从50公里提至200公里以上。市场还有很多别的需求,扩大运能主要有四种方式:提速、修路、重载和客货分离。重点提速,因为最容易看到、量化和短期出成绩。像安全是消极的成功,基建投资巨大,客户满意度众说纷纭,任何一项都很难十年内从50到200这么显著。

提速也有两种方式,一是升级,采用新技术完全重建,提速空间更大,如果上磁悬浮,甚至直追飞机。但这种方式耗资耗时,引进磁悬浮技术还要服从国家战略统筹。铁路采取挖潜的方式,进行细密的技术改良,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是从血肉中挖出来的,也包括成本的挖潜。

能否分六区而不是六次,一次提到200公里?可能技术和运营需要渐进,也可能如营销人士强调,保持公众的关注度。但潜力总有挖尽的时候,2007年铁路宣布,既有线提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不会再有第七次提速。整个系统也已贴线运行。今后重点建设高速客运专线。仍然是容易相对看到和量化的任务。
体制改革却步履蹒跚。铁路分别在上世纪80、90年代推行大包干和现代企业制度,都不了了之。1997年傅志寰主政铁路,倾向欧盟“网运分离”式改革。<铁路体制改革方案>据说修改三十余次,但直到傅离任仍然是讨论稿。提案过程铁道部以稳定社会为由不公开。曾任职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的文力评价:“关起门搞,方案怎么能合理?……不具可行性,实行起来才可能造成不稳定。”

网运分离起步,1999至2003年各局陆续组建客运公司。名为公司,仍承担繁重的公益,却无权配置运输资源。也不是法人,但有利益冲动,和车站争利。条件中上的郑州局客运公司2002年亏损7000万,何况偏远局。亏损影响福利,少数员工堵车怠工甚至殴打领导。学者也不看好网运分离模式:路网垄断将是决定性地,运输企业间只能形成弱竞争。中国也不像欧盟需要合并众多国家路网。

中国历来的传统,人存政举,人亡政息。2003年刘志军接任,定调“跨越式发展”和“主辅分离”,跨越地主要是速度。前任已经开始主辅分离,主业当然是铁路,剥离与此无关的企事业,占270万员工中的117万。网运分离则被忽略,相应客运公司悄悄地打回原形。

但跨越仍然是粗放地,铁路作为流程和资本密集行业,应当向管理要效益,优化流程,提升资产利用率,而不是简单地减员增劳。韦尔奇在GE、郭士纳在IBM都推行过某种主辅分离,但作为改革的准备而不是代替。客运公司是冒进,新思路却保守。但另一方面,网运分离其实是垄断的主辅分离,差别不大。

主辅是相对地,工程就比学校主业。济南局上次重大事故发生于同年1月23日20时48分,北京至青岛D59次运行至胶济线安丘至昌邑间,冲撞中铁十六局员工,致18死9伤。铁路施工常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,行话叫“开天窗”。事故由于工人提前进场,显然沟通有误。与主业协作如此紧密,是否一定需要分离?公认外包的前提是流程规范。据查出事的包工队就没有资质。

铁路还在2005年3月18日撤消铁路分局。此前有15个铁路局,其中10个设有分局,共41个。铁路宣称此举减员增效,但企业通常不会为扁平而扁平化,而是贴近市场。如果一定要撤,应该撤局而不是分局。金字塔型组织中,信息流就像钱塘江潮,越向上越收紧,需要增加层级缓冲,虽然降低效率,能避免高层堵塞崩溃。撤分局未必增效,但显然上收权力。分局调度所一起撤并,本次事故可能与此有间接的关系。1958年大跃进期间也曾撤消分局,仅三个月就恢复。

撤销分局的同时,却又拆开郑州局,新增西安、武汉两局,造成诸多磨擦。背后是所在省的博弈,对此河南很不满湖北很高兴。2008年3月21日铁道部将济南局管内原徐州铁路分局路段划归上海局,并调整两局京沪线辖区。这被认为是撤局的前奏。一时人心惶惶。4月28日就发生了事故。

撤撤分分,铁路局仍只是名义的法人,每年初与铁道部签订计划,年底根据完成情况奖惩。铁道部严格控制全路的财政和投资,收支两条线。因此各局没有动力提高效率、节约成本,以免被“鞭打快牛”,而是游说上级降低目标、增加投入,称为“跑部前进”。这是计划经济的通病。但铁道部也无权决定客货运价,由发改委主要依照人公里和吨公里数定价。
总之,铁路迄今的改革也是分裂地,少数官僚决定改革,从来不会改到自己头上,权力反而不断扩充。大多数员工只是被改革的对象,不能参与相关决策,压力却与日俱增。

将来的改革则不明朗。2008年国务院推进大部制改革,铁道部仍未能整合入交通部,只是宽限到2010年。无从得知这一期限对应何种可执行的目标和方案,有小道消息称主辅全面分离后,将成立五大集团。希望各界的压力不会压垮已经严重绷紧的铁路,或像从前一样,先冒进后又保守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