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9, 2005

How 3C in 1

企业市场的“服务”在个人计算的对应物是什么呢?很可能是“体验”。同样,这不是“产品业务的一种辅助和延伸”,例如现在热炒的一些概念:华丽、轻薄等等。相反,产品是提供体验的工具。未来的个人计算将集成目前相对独立的三个个人环境:桌面、移动和家庭,即“3 C in 1”。

PC就是大型机

早期的业界先驱曾试图发展一些专用的计算装置。1974年前后,C/PM操作系统的创始人、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计算机学教授加里·基尔多尔(Gary Kildall)参与开发一种“占星术机器”,以失败告终。他还和Intel的设计人员认为微处理器可以用在榨汁机和汽车化油器等设备中。他们考虑推出一种综合性的硬件与软件开发系统,在各个领域推广微处理器。这种“嵌入式应用”太超前了。

今天我们对通用PC习以为常,如果将这种思路运用于家电,那么每家只有一台通用家电,既能放影音、也能冷冻和烧烤食品、还能洗衣服,这是多么奇怪!他们的应用没法共享一种技术。但PC反过来应该不成问题,离散的应用共享技术,比如一台办公、一台打游戏,一台聊天,但现实中只有一台。通用PC技术共享应用有两个原因:颠扑不破的计算力供求定律和网络应用不足。现在你完全可以同时拥有台式机、笔记本、PS2和Smart Phone。如果能把这些想象成个人计算的大型机和小型机,就可以比照企业计算的历史来展望个人计算的未来。个人计算目前正处在相当于“PC革命”的前夜。

可以对比企业计算进化的路径来推演个人环境。IBM首先提出“电子商务”,引入新工具大幅提高传统流程的效率。接着“On Demand”,在企业前端引发变革,迅速精准响应客户的需要。要支持前端变革,后台就必须“整合”,整合的最高层次是“外包”,从企业环境变成“产业环境”甚至“商业环境”。所以媒体曾讨论过的3C厂商谁吃掉谁就是一个伪命题。应该是软件和服务而非硬件主导3C in 1。软件比如联想国际大和研究所的应用研发,服务是电信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。

如今所谓上网,主要还是用于信息传输,即使所谓即时通讯,仍然是分时操作,你一句我一句。真正能够“实时协同”的可能只有网游,对家能够打很复杂的配合。消费电子从日产主导的电子时代进入韩产主导的数码时代,支持手工接入PC,再接入网络。信息家电才提出概念。而手机虽然天生“接入”,却是模拟的语音业务,正在转向数据业务。3G市场迟迟不能启动,问题不在技术而在应用。

总之,现在的3C尚处在相当于“电子商务”的阶段,下一步要由电信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推动个人计算的“On Demand”,传递到上游,实现3C in 1,将目前众多个人计算的“信息孤岛”融会贯通。“外包”如何实现呢?不会像企业一样把机房和团队都装车拉到IBM的数据中心,而是所有的硬件还都在个人手中,只是应用全部转到电信运营商那里去。

NC屡败屡战

桌面将扩展为一种移动的工作环境,覆盖像UPS的GPS定位、沃尔玛RFID标签这样的应用。传统的PC发生分裂,显示器融入液晶电视,机箱可能彻底消失,或者变成一个纯粹的“计算盒子”,供应后备的计算力,也可能执行和运营商数据中继的任务。人在环境中的“微移动”将借助于蓝牙一类的技术,“宏移动”则由电信运营商支持。

移动终端将成为个人计算的“遥控器”。SmartPhone的发展思路值得推敲。现有几种产品放在裤子口袋里鼓鼓囊囊,非常难看。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得更小,甚至极小极小,但就像有人在饭粒上刻唐诗一样,除了证明作者眼神好手不抖,又有什么意义?这样的技术进步是以人机界面的质量下降、也就是应用为代价。如果带宽不成问题,为什么不能把应用全部放到远程,手里只留一个终端呢?业界曾经前后几次发起过NC,均以失败告终。据说比尔·盖茨(Bill Gates)曾嘲笑道:你说的是哪家NC,原来NC是Not Compatible不兼容!之所以屡战屡败和各自为政,可能这些NC都只是LAN NC,不是Web NC。在本地失去的个性化应用的福利,并没有在网络上得到补偿,反而倒退到早前的瘦客户端形态。

网景曾经令比尔·盖茨惊恐万分,有些令人费解。微软用捆绑操作系统的方法,并不太难地就做掉了网景。直观地看,IE只是视窗中为数众多的图标之一。关键还在于目前的网络只支持信息传输,应用集中于本地,也就是运行在视窗之上,微软仍然是“环境”。

由Google带头,门户网站相继推出1G邮箱。如果只用来发送文本邮件,要几千年才能用完这么大的空间?但如果不限于数据,而运行应用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。2004年10月,Google在网络搜索引擎上增加了桌面搜索功能。Google消费者网络产品部的主管玛丽莎·梅耶(Marissa Mayer)说:“我们视之为计算机的一个可视化存储器,它非常全面。”有理由怀疑Google正在继续网景未竟的事业,尝试把视窗变成浏览器上的众多图标之一。“Google操作系统”有望创造出成功的NC。如果只包含通讯模块和人机界面,新NC能做成像女士补妆用的小镜子,并且价格肯定在100美元以下。

3C in 1 On Demand

IBM定义随需应变计算环境具备四个关键特征:Integrated, Open, Virtualized, Autonomic。其中,Integrated是指将企业内外数据、信息、应用、流程有机整合;Open是指IT系统和应用遵循业界公认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,如Java, XML, Linux, Web Services等;Virtualized是指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,利用"grid computing"等先进技术,共享所有IT资源;Autonomic是指通过人工智能,神经网络等技术,使IT系统做到self-protecting, self-optimizing, self-healing和self-configuring。

让我们先设想一下Integrated和Virtualized的个人环境。早上上班,在公车上打开laptop看<指环王>,半小时后到公司投入工作。中午吃饭时在台式机上继续看,自动从早上中断的地方开始播放,又看了半个小时。晚上到家后,在超大液晶电视上看完其余的部分。这个流程现在也可以做到,但你需要带着一张DVD到处跑,如果你想随时保持100个选择,就得随身背着100张碟。Integrated和Virtualized重在应用,只有技术上Open和Autonomic才能实现。未来个人计算环境中的所有节点都必然包含四个模块:基础层、通讯层、应用IT层和应用电子层,即业界先驱们所设想的“综合性的硬件与软件开发系统”,Open就是这一系统和应用“遵循业界公认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”,即相互兼容。

“基础层”相当于微PC,想象一下把台式机缩小1000倍放到纽扣里面。目前PC业的主流厂商们已经发展出足够多的“核心技术”,不过很可能要“颠覆”,IBM的Power处理器已广泛应用于PS2这样的个人娱乐平台,有望向Intel报当年PC市场的一箭之仇。Linux也要比视窗更Open。但无论如何,应该不会再出现Intel inside一类的标志。好好地做幕后英雄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,未来个人计算市场的“环境”企业将在“应用IT层”诞生。

IBM在企业计算市场塑造了这样的生态:自身专注IT基础设施和服务,而将二者之间的应用市场交给第三方。IBM为此推出“蓝色伙伴”计划,和SAP等(标识多为蓝色)软件商结盟。IBM的目标是发展200家。相类似,未来个人计算的the One企业将提供“基础设施和服务”,未来的3C厂商,即“应用电子”供应商,扮演IBM蓝色伙伴的角色。

国内某厂商的微波炉曾尝试过内嵌Linux,其误区在于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。未来有望出现支持一千种洗涤模式的洗衣机、一千种烧烤模式的电烤箱,要做到这些,硬件要足够地精益制造,软件要足够地随需应变,比如电视能基于灯光、用户、内容等各种因素调整最佳的观赏效果、当然也要支持多观众模式。

由此观之,“基础设施”应当是按“行业”划分的某种应用“中间件”,实现基本的洗涤、烧烤功能,并能根据“蓝色伙伴”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二次开发,相当于“服务”。The One企业应该拥有强大的人体工程学、日用机电生化等“体验研究”团队和应用开发力量。“体验研究”团队和“应用电子”商的研发力量协同工作,研究结果可能导致应用电子和IT层的全面重置,或者只写入软件,并通过运营商/通讯层在相应的节点上自动升级——应用电子层的调整远要比IT层困难。同样不能为了上网为上网。通迅层将承担以下职能:首先,信息共享,打印机、数码相机等外设相当于企业计算的客户端,现在是一种C/S架构。即插即用not enough,我们需要B/S架构,随时随地接入。其次,应用更新。再次,计算力的共享,将应用某种“微网格技术”——联想2003年的一期公司刊物中曾经和信息家电相关提到这一概念,不知下文如何——当电视播放大片时,也许会向待机状态的洗衣机和电烤箱请求资源?最后才是远程管理。

Autonomic主要有两层含义:高可用性和自适应性。苹果和SUN都曾将不够成熟的产品推入市场,结果却大不相同,个人用户非常恼火,但企业的IT人员以解决问题为乐;也包括“即插即用”,买进门插上电源的那一刻,就能自主识别并接入个人环境。而微软亚洲研究院李亚勤指出,“‘聪明’的PC能够根据主人每次的行动逐渐理解他的需求,把握他的心意……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。”

统一的个人环境将以电信运营商为边际与IBM致力打造的企业环境融合。两个环境主要的沟通方式有三种:企业环境中的客户端,提高个人生产力;购物、理财、教育等服务体验、影音、网络游戏等感官体验,满足消费者需要。就像迪斯尼乐园的规划书所说:“这将是人们发现快乐和知识的地方。这将是父母和子女分享快乐时光的地方,是老师和学生找到更好的方式相互理解、进行教育的地方。老一代在这里能捕捉到值得怀念的流逝岁月,年轻一代在这里尝试着挑战未来的滋味。”

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,有朝一日人们甚至能够实现“庄周化蝶”,或者选择在Matrix还是锡安中生活的梦想。

龙的机会

几乎所有业界大佬都已经插上一脚:IBM主攻Power处理器,微软从操作系统到Xbox、IE鼠标无所不包。惠普打印和成像业务的霸主地位巍然不动,Intel inside正在转向Intel everywhere。苹果生来携带消费电子的基因,乔布斯(Steve Jobs)东山再起。戴尔来了,诺基亚有N-Gage。日本虽然老牌消费电子厂商渐呈颓势,但运营商Docomo拥有世界最高的ARPU,最后,谁也不能忽视勤奋的韩国人民。我们也有机会。中国的IT硬件、家电、手机产量都已跃居世界第一。2004年中国企业完成三宗大型国际并购,都与3C有关:联想收购IBM PCD;TCL继合并汤姆逊彩电后,接手阿尔卡特手机业务;京东方整合韩国现代LCD生产线。

中国的个人软件产业几乎全军覆没于盗版,盛大、网易等网游运营商正在重新积聚开发力量。此外的软件“能力”在价值链上都比较远,主要有三种形态:用友、金碟等定位企业级应用;华为提供软硬件服务一体化的电信产品;全球软件外包业呈现美—印、西欧—东欧、日—中三对三的格局。

2004年第4期<商业周刊>中文版封面故事<中国网络热>指出:“中国网络公司依然任重道远。中国所有上市网络公司的总市值还不到100亿美元。这仅相当于eBay公司市值的1/4,雅虎公司的1/3。”但前程远大。该文附有中美对比的图表,提问:中国为什么是网络业务领域的主力军?两条交错的曲线显示:“不用多久,中国的网民人数就会跃居世界第一位……其宽带用户数也将成世界之最……手机用户数目是世界之最……在移动网络领域,中国的地位也与日攀升。”

一语中的,杀手正是应用。一书指出:“SAP是计算机业界唯一一家来自欧洲的最成功的软件公司,占领了企业应用软件领域,美国的软件公司没有在这方面占到先机,这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?”

“这大概与SAP来自欧洲有关……欧洲小国林立,各个国家有各自的语言,商业条例法规,不同的货币体系,各自有不同的做生意的方式和思维方式,因此SAP从一开始设计软件时就需考虑和尽量适应各个方面,以及相同之处,加之德国精益求精的工程师传统,使得SAP的软件设计周密,适应国际化企业的管理需要。‘靠近客户一直是促使我们进步创新的动力。’普拉特纳(Hasso Plattner)说。”中国市场被认为在诸多方面的重要性仅次于美国,并且是世界上内部差异最复杂的经济体。领先的部分完全和世界同步,开始向体验迈进。姚明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昂贵的一件产品。2004年有三部国产电影的票房突破一亿人民币,从业人士希望能赶超韩国电影工业几乎在五年内崛起的奇迹。这些成功还只是序曲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进入社会,他们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丰富的个性。

中国制造业利润率持续走低,有识之士呼吁掌握核心技术。这一困境真正的原因在我们生产了太多同质化的产品,核心技术也无法改变买方市场。今年还兴起“重工化”的争论,中学政治课本告诉我们,生产资料用于生产生活资料,生产资料产能的扩张最终将进一步加剧生活资料产能的过剩。这些都是“尾巴摇狗”。出路在于赋予产品差异化体验。

由于政策性障碍,中国迟迟不能发放3G牌照,大唐电信的TD-SCDMA标准是焦点之一。虽然拥护者鼓吹由本土制造商占据“10000亿的广阔市场”,难以改变民族标准应用相对落后的现实,这个数字也不过是中国一个月的GDP。但在电信业中下游,我们将征服这个世界。

四十年前,我们的先辈幻想向世界输出革命,他们失败了,未来十年内,我们将努力向世界输出……体验或者别的什么——尚不能定义的事物最有生命力。从3C的制造业到运营商和各种生活资料供应商,从产业到政府和消费者,也许还不能充分地意识到这样的前景,但就像<悟空传>里的小龙女: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,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?<圣经>中说,“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。正满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,耶和华的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……”当他们颠沛流离到达神所许的迦南地界,摩西派出探子,四十天后,探子回报,那里,“果然是流奶与蜜之地”。

2005.4.9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