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9, 2005

PK供应链

2005年3月20日报道,目前联想有两条供应链并行。一条“拉”式由客户需求驱动,据联想称,由于也引进了i2的SCM,“不输于戴尔”。2005年,拉链要做到“系统的增量优化”。预计出货量要从联想全盘的10%增加到30%。增量在“成长型(小)企业”,正是戴尔长袖善舞的市场。

另一条“推”式对应传统的分销体系。2004年,杨元庆“把原有的7个大区划成18个分区,同时让自己和分区经理之间只有一层之隔,在组织结构上尽量扁平化,这样的变革实际上是在无法抛弃渠道的基础上,重演了供应链原理——细分分区和缩短消息传递途径,无非是让订单和配件的预测数据更准确、调整频率更密集,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。”
虽然谨慎地避免提到“直销”的字眼刺激分销商,不过这样的安排显示联想在采取一种类似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路,以增量解决存量的问题,平滑过渡到直销。参考手机渠道从国包转省代、区代再到直供也历时多年,国情使然,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。

但在漫长的过渡期,很可能会像家电、手机渠道下沉时一样,在前后端都出现“左右互搏”。“拉”“推”二字非常形象,分销即使扁平化到一层,也和直销的流程截然相反,也就还是在玩“啤酒游戏”。有报道称“在封杀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国美,对封杀早已见怪不怪”,就揭示了“拉”链和“推”链的水火不容。

这种对抗在市场上正好体现竞争的精神,但在企业内部会造成有害的内耗。手机厂商开始试验直供时,在前端用不同的机型屏蔽矛盾,不知后端是怎样处理,分销团队眼看着资源逐渐流向直销而坐以待毙?

但2005年初继苏宁签署500万台手机直供协议,国美和20家手机生产商一批采购70.77亿元,又显示了大势的不可逆转。分销商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“联想还要不要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”,而是“这份职业还有没有前途”。有实力或有远见的分销商已经在探索各种增值的方式,而纯“搬箱子”的过一天算一天了。

但也正如齐老所说,学我者生,像我者死,PC渠道是否还有其它创新的可能?无论戴尔的直销还是联想的分销模式,都高度依赖于PC的产品特点。PLM供应商PTC将产品按定制程度分为四种:无定制,制造后入库(MTS),以现货供应方式(OTS)供选购,典型产品为螺钉;见单组装(ATO),代表厂商就是戴尔。依单设计(DTO),典型产品是电梯;完全定制,典型产品是航母。
  
与ATO属性相对应是PC产品的开放式架构和产业的模块化。而电信产品大多为DTO或全定制,和产业形态都是一体化。这种差异导致华为总被拿来嘲笑联想没“技术含量”。但ATO定制是否模块化的必然结果,以及客户的必需呢?

2005年过年的时候给老父母买了一台品牌机。他们看中一款机型,却因为作者这个“专业人士”的意见选了另外一款。但后来知道错了。二老的“应用”只有上网和打字,所以主频2.6G和1.7M,内存256M和128M,硬盘80G和40G根本就没有区别,反而是冗余和浪费,但液晶和纯平是有区别地。

反过来,2004年底中关村硬盘行情是40G 400,80G 500,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40G完全够用,但100块能多买一倍,大多数人也并不缺这点钱。硬盘一般要用几年,谁知道明天会出现什么“杀手应用”呢?

戴尔最大的禁忌是“过剩与过时”(Excess and Obsolete,E&O),实际上反映了长期以来计算力的“稀缺和(需求)超前”。戴尔写道:“道理很简单,走向复杂,是死路一条!”如果计算力更加过剩,PC能否转变成无定制产品?那么联想中国可以借助沃尔玛或国美式的直销。

戴尔还翻来覆去地说:“认识你的顾客……从顾客角度研发产品……把顾客变成老师……”,如果更加应用导向,PC能否转变成DTO或全定制产品?那么联想国际可以开展IGS式的直销。

联想中国的新当家刘军说过:“供应链是要看整体一盘棋的。”把这句话的精神引申开来,要实现供应链的转身,管理同样需要变革。

No comments: